电询 满意度:98%
金秋北疆11天深度摄影采风团天山网讯(记者许继志摄影报道)就像绿色浸染出来的,景点绿、乡村绿、庭院绿,GDP也是绿色,这就是“醉”美那拉提!
党的十八大以来,那拉提还是那个那拉提,但它的“样貌”却越变越美。那拉提景区善做善成,积极实施“旅游+”战略,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,以“世界级旅游精品景区”为目标,紧紧围绕打造“绿色旅游、生态旅游、智慧旅游、风情旅游”四大特色旅游品牌,积极投入景、镇一体化建设,推动那拉提由“景区时代”向“全域时代”转变。
2017年上半年,那拉提景区接待游客17.13万人,同比增长23%;实现旅游收入2.28亿元,同比增长32%。其中团队占总人数的64%,散客占36%;疆外游客占57%,疆内游客占34%,港澳台及境外游客占9%。
旅游+农业增效
,每到7月,新源县那拉提镇的3200亩香紫苏竞相绽放,进入盛花期。远处的雪山、草原与近处的紫色花海相互映衬,美轮美奂,吸引不少游客驻足观赏,步入花丛中感受花海的芬芳。这不仅是那拉提旅游景区一道亮丽的风景,更是当地农牧民增收的新途径。
那拉提镇芳香产业观光园园长穆军种植了500亩香紫苏,按照现在的市场价格计算,预计每亩利润可达到500元以上。同时,借助那拉提景区旅游优势打造的农业产业观光园,让当地150余户农牧民通过销售旅游特色产品实现了增收。到了旅游旺季,每天的游客接待量为3000人次以上,平均每天的门票收入为5000元至8000余元不等。
党的十八大以来,那拉提握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,紧跟旅游业发展龙头,大力发展以香料、花卉、中草药为主的特色种植,基本形成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生态农业和观光农业格局。推广种植树莓、香紫苏、花卉等特色作物8250亩。落实草原生态保护奖励补助机制,130万亩优质的天然草场得到较好保护,为旅游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。
旅游+生态建设
党的十八大以来,景区牢固树立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发展理念,有机协调城镇内外绿地、河湖、林地、耕地,推动生态保护与特色小镇充分结合,“十三五”期间,坚持每年集中连片种植生态林2000亩以上,巩乃斯河流域植被保护年增1000亩以上,提高森林覆盖率和农田林网化水平。加强130万亩优质草场资源保护,保持草畜动态平衡。坚持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,推进农村居民房前屋后硬化、净化、亮化、绿化、美化,打造一巷一景、一院一品的草原小镇。
景区、镇区环境卫生一体化工作实施几年来,不仅使镇区的环境面貌发生了极大的改观,沿街商铺、宾馆、饭店经营业主的环卫意识得到提高,而且聘用了本地近120名困难家庭人员从事保洁工作,使这些家庭有了新的收入来源,年增收7200元,生活得到进一步改善。据初步统计,仅景区管委会每年招用的当地大中专毕业生、闲散劳动力就在80人左右。
在那拉提草原,过去,哈萨克族牧民靠出售肥美的牛羊和自制奶制品补贴家用;现在,哈萨克族牧民则利用美丽的草原景色,拓展了新的赚钱之道。
近两年,那拉提草原牧民别尔德别克家的牛羊数量已经锐减了三分之一——以前他家的牛羊数保持在150头,现在,别尔德别克和其他牧民一样也做起了旅游副业。家里一共养了10匹马,一天可以产出30至50公斤的马奶子,按照市场价格,一天收入可达到300元左右。另外,他还在草原的深山里养育了100只羊。今年这个夏天,别尔德别克一家单是靠卖马奶子,就收入了8000多元。
如今,那拉提草原上的牛羊数量虽有减少,但牧民们的总体收入反而增加。 给予了天然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金,加上旅游副业,别尔德别克家一年的收入都在五六万元。更为重要的是,控制住牧区牛羊的数量,就等于减轻了草原的畜牧负担,从而维持了牧区草原生态的平衡。
旅游+传统文化
山水无绿不成景,风景无文没有情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那拉提景区加快了深入开发哈萨克族民俗文化的步伐,先后扶持壮大4家以哈萨克族生活文化为主题的演艺公司和演艺合作社,全面展示哈萨克族歌舞、哈萨克族传统服饰、民族手工艺品等哈萨克族文化元素;大力发展哈萨克族“马背文化”,长期开展姑娘追、叼羊、马上拔河、马术表演等哈萨克族传统体育竞技活动,坚持举办那拉提站全国速度赛马公开赛;开发哈萨克民族特色餐饮文化,打造完善饮食一条街和饮食制作体验一条街,推广手抓肉、熏马肉、风干肉、塔尔米、奶制品等哈萨克族传统美食。打造那拉提哈萨克族文化产业园。
在全面提升节点建设、开发和引入游客参与性旅游项目时,景区重点考虑当地农牧民利益,在租赁草场、安装围栏的过程中,使农牧民得到应有的草场补偿和其他经济补偿,农牧民每年依靠草场租赁、设施出租等形式就使家庭收入年增加1倍以上;鼓励农牧民参与景区内赛马、姑娘追、迎亲、篝火晚会等民俗文化活动,为家庭创收增添动力。
景区管委会自筹800余万元资金建设的哈萨克大营,水、电、路、餐厅、厕所、路灯、绿化等多项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一应俱全,无偿提供给从事毡房经营的合作社使用,一方面为游客营造了更加舒适、安全、优美的环境,提高了接待服务的档次和条件,另一方面也有效杜绝了乱搭乱建、拉客宰客、环境污染、食品安全、火灾**、 管理等矛盾和 。目前,已有阿拉善村毡房合作社,塔亚苏村毡房合作社相继进驻,有300户人家加入合作社,590人从事旅游食宿接待活动,实现毡房年收入2万余元。
景区管委会还自筹50余万元资金对骑马场进行地面硬化、修建上马台、围栏、停车场等,无偿提供给马队合作社使用,为他们更好地为游客服务创造条件。目前已成立有那拉提村马队合作社、游牧人家马队合作社、合亚斯马队合作社和阿拉善村马队合作社等4个马队合作社,有550户农牧民、960匹马参与,解决了1000余人的短期就业,农牧民年增收6000余元。
旅游+康养度假
党的十八大以来,景区依托那拉提草原国家AAAAA级风景区、 生态旅游示范区等著名旅游品牌和资源,完善提升阿吾勒度假酒店群、民俗客栈、自驾营地、休闲娱乐等配套设施,进一步拓展了小镇的旅游度假功能。以完善的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为支撑,依托那拉提小镇“三伏如春”的独特气候条件和草原景观、森林景观、水体景观、地貌景观等资源,秉承哈萨克医、哈萨克药文化底蕴,一批健康养生民宿、避暑养老地产、健康疗养中心等新的衍生产业正在蓬勃发展。
今年22岁的迪尔从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刚毕业。那拉提草原的旅游旺季正好与迪尔的暑假大致重合,他每年暑假都在草原做近两个月的“马童”,大学每年5000元的学费就是这样赚来的。毕业后的迪尔选择了回家乡自主创业。他要充分利用草原的资源优势,现在正在策划一项新兴的草原旅游项目——滑草,准备明年实施。
“我们草原在内地太受欢迎了,特别是夏天的时候,度假经济大有可为。”迪尔说,依托那拉提草原的自然资源和民俗文化,开发出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旅游娱乐活动,这将成为景区发展的重要资源优势。
每一寸土地的改变,每一处景点的新建,每一个生活在这里的居民的发展,都记录和见证那拉提从单一景区建设管理向全域旅游打造提升转变,由单一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。于过去,那拉提景区可以自豪于实践印证了决策的正确;于未来,那拉提景区有万丈雄心,擘画“醉”美那拉提。因为,蘸上这些基础和经验的浓墨,添上未来规划和宏图的色彩,这幅画卷必将是多姿多彩,美不胜收。
文章来源: 伊犁日报
用户18997*** 2小时前预订
用户18997*** 29分钟前预订
用户未知的未知 3小时前预订
用户封火连天 1小时前预订
用户13989*** 1小时前预订
用户15022*** 46分钟前预订